“生鲜灯”将被禁用!实地走访桂林菜市场...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
《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将于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
针对“生鲜灯”误导消费者问题
《管理办法》明确
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
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
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
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
商家、消费者
如何看待这类灯具的使用?
面对新规,各方准备好了吗?
记者对市内多个市场进行了走访
01记者走访:不少摊位使用,特殊颜色照明灯
“出摊的时候基本都要开灯的。”在红头岭市场经营着一家猪肉摊的蒋先生说,他做猪肉生意已经二十多年了,因为摊位处于室内比较暗的位置,所以即使白天也得开灯照明。
蒋先生告诉记者,摊主们最开始用的是白炽灯,但开的时间长了会发热,跟猪肉距离太近容易加快变质。在2012年前后,LED灯因其冷光源性质,加上亮度更高耗电更少的特点,逐渐取代了市场中的白炽灯,成为了主流。绝大多数摊位都在使用这样的灯照明,即使是正对着大门采光良好的摊位也开着灯进行“补光”。“原本这种灯就是黄、白两种颜色,但在近几年种类越来越多,不仅能照射出橙、红、淡粉等不同的颜色,亮度也大大提升了。”
在记者走访的近60个生肉类销售点中,有15家使用了带特殊颜色的照明灯。20家熟食摊位使用的全是装有多圈灯珠的灯具,有的摊位在两米不到的展台上方密集地安装了三盏,整个摊位都呈现出耀眼的橙黄色。
02禁用“美颜灯”,消费者摊主表示支持
虽然本质都是LED灯具,但因为部分生鲜摊位使用的强烈有色灯光让产品显得格外鲜美红润,卖相更好,这种灯行业内叫“生鲜灯”,也被人戏称为“美颜灯”。
仅仅靠灯光是怎么实现美颜效果的?记者向市摄影家协会欧元福主席咨询得知,在不同光源下,人眼感知到的色彩会有一定程度的不同。“像女士化妆用的口红、腮红,在阳光下看和在室内灯光下看就会出现色差。如果在补光的时候着重使用红色光谱,再加上一部分蓝白光中和色温,就可以起到不着痕迹增强血色的视觉效果。”
记者随后也采访了其他市民,大多数人都表示不喜欢这样影响判断的灯光,甚至有的市民表示不去使用“生鲜灯”的摊位买菜,在得知《管理办法》中关于灯光的新规后,都表示十分支持。
记者询问发现,大部分摊主对《管理办法》中的新规尚不知情,目前仍在使用的原因只是想让商品卖相更好。也有部分摊主表示,在同行使用了特殊颜色的照明灯之后,自己的竞争力明显下降,只能被迫跟着一起使用。
在记者的走访中,不少摊主表示对新规出台的支持。“大家都公平竞争,靠品质赢得客户,对摊主、对消费者,都是件好事。”摊主朱女士说。
03新规来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将加强监管执法
“使用有色照明灯‘美化’生鲜食用农产品,改变其真实外观颜色、光泽,以此来掩盖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生鲜食用农产品的事实,这种行为是在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进而误导消费者。”桂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新公布的《管理办法》对群众反映有色灯光误导消费者问题,增加了对销售场所照明设施的设置和使用要求,明确不得使用能够改变商品外观性状、色泽的照明设备。“具体的实施方案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形成,新办法施行前的这几个月也是给市场的过渡期。在这段时间,我们会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加大对商户、经营者的宣传引导,待生鲜销售场所灯光的颜色、功率及安装方式等标准确定后,会加强监管执法,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桂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提醒市民,在挑选生鲜产品时,也可以靠气味和触感来判断是否新鲜。新鲜肉的气味除了较淡的肉腥味,没有其他异味或蛋白质腐败的臭味。在质地方面,新鲜的肉用手轻轻按压有弹性,不发软,按压痕迹会很快恢复。
若觉得摊位上的灯光确实影响到判断,可直接向摊主提出拿到自然光下进行观察,离开“生鲜灯”的聚焦范围。
新鲜的肉类颜色鲜红,而随着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变长,肉中呈现红色的肌红蛋白被氧化,肉的颜色会变得灰暗。“若不慎购买到变质、质量不合格的生鲜食用农产品,可以拨打12315消费投诉举报热线,或向商贩所在地的市场管理所请求维权帮助。”
资料来源:桂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