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的由来】永福闸里村:因闸门多而得名的村庄

房屋相关 clz123 2024-01-24 07:51 39678

  永福闸里村:因闸门多而得名的村庄

  ▲闸里村青砖黛瓦的老民居。 记者秦丽云 摄

  ◤老民居中的雕花横梁。    杨志德 摄

【地名的由来】永福闸里村:因闸门多而得名的村庄

  □本报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刘玉婷 李嗣斌

  “闸”,在古代指城门的悬门,也泛指以门控制通道的设施。在永福县罗锦镇岭桥村,有一个名为闸里的自然村。该村房屋整齐坚固,四周都建有闸门,房屋又建在闸门里面,故名闸里。近日,记者前往闸里村,探寻其村名的详细由来。

  闸里自然村距永福县城20公里,距罗锦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记者在罗锦镇至苏桥镇的水泥公路岭桥村段拐入一片松林,再经过一大片田园,才来到了闸里村。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王氏先祖仲文公因生活所迫,从湖南省宝定府武岗州王家庄迁徙至永福县罗锦镇岭桥村大岭面屯居住,至今已传17代,历时363年。繁衍至今,闸里村全村村民皆姓王,分为三个家族。1949年之前,这里只有一个王姓家族,即清朝时期以王尔琨、民国时期以王公度为代表的王氏家族,这是一个单一的家族聚居地。另外两个王姓的家族是1950年后分别从附近的大树底、灰屋门村迁入的。

  那么,大岭面跟闸里村有何关系?从《王氏宗祖簿》可知,大岭面屯就是如今的闸里村。原来,王氏家族自第九代王尔琨发迹之后,勤俭持家,广积田地。王尔琨的子孙有的从事农耕,有的从事商贸,有的外出为官,家族兴旺发达,风生水起。在当地村民口中,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据说,每到年底,大岭面屯的各家各户的首要任务就是盘点家中银两。闸里村王氏家族的富有,可见一斑。今天,永福民间仍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大岭面的银子,崇山头的顶子(旧时官帽)。”是说大岭面村的钱多,崇山头村的官多。

  大岭面村为何又被改称为今日的闸里村?

  沿着蜿蜒的村中小道进入闸里村深处,新修建的洋房后面,可以看到不少老民居。这些老民居建筑坐北朝南,分排布局,很是规整。每排房子与房子之间有和气门相连,整齐划一。据当地的百姓介绍,这些遗存的民居,多为清朝时期的建筑,砖瓦结构,五柱房、四合院式。遗憾的是,经过岁月的变迁,民居年久失修,所剩无几,现保存得比较完好的民居仅有数座。这些老民居的墙壁都用青砖砌成,屋檐有雕花,大门门簪上一般书有福、寿、禄、禧、王等字样或图案。各民居堂屋均设有香火。

  在一座古民居内,记者见到了居住其中的老者王先生。王老先生现年80多岁,他说他自小就在老民居里生活,对老民居已经产生了深深的情感,不愿搬离。他还说,闸里村之前叫大岭面屯,后来因为全村房屋整齐坚固,四周都建有闸门,房屋又建在闸门里面,于是大家叫着叫着,就称这里为闸里,村名就在这样的口头惯称中更替。在他小时候,闸门依然在,他每天都会看到有富贵人家派人看守闸门,不轻易让外人进入。

  据闸里村的村干部介绍,该村曾有闸门8座,不仅东、西、南、北设有闸门,村中间也设有闸门。如今闸门已不见踪影,但在村的中央还有2处残存的遗址。记者前往查看,但已无法辨清。

  这些闸门究竟为何而设?王老先生说,在他的印象中,闸门就是当地的富贵人家为了保护自己势力而专门设置的保护设施。相关资料记载,这些闸门的门槛长1.65米、宽0.24米,东、西、南、北闸门高大一点,约高3米、宽2米、门页厚0.1米。闸门是早上开傍晚关,东门白天黑夜24小时均有2人值班,只要闸门一关,村里村外就别有洞天,要想进出村子,手续是相当麻烦的。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在闸里村,还曾有炮楼。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盗匪猖獗。为防匪患,闸里村王氏家族在村的东、西、南、北方建有4座炮楼。炮楼用青砖建成,炮楼内为长方形,占地40平方米,墙厚0.65米,高约10米,用木板隔开,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3米多高,留有瞭望口和枪眼,每个炮楼昼夜有人值班瞭望放哨,如发现异常情况,便敲钟集合。这些炮楼就建在闸门旁或与闸门连成一体,虽然不能说是固若金汤,但一般绿林盗匪要想入侵是非常困难的。

  如今的闸里村,村民依然可以从那些老民居的青砖黛瓦、雕梁画栋中,感受到这个小村落昔日的辉煌。即使那些为这个村代言、命名的闸门均已消失在岁月过往中,它们承载的历史和记忆,也将永远浸润在这个村子的血脉之中,并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