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迷你番薯到生姜 他为乡村产业插上科技“翅膀”

生活资讯 clz123 2023-09-05 22:12 30869

20年前,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之江大地全面实施。20年来,一批批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之江大地上。我们特别推出《在希望的田野上》,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派友”故事,折射20年来浙江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迭代与升级。

第一期,让我们一起关注2003年首批科技特派员中最年轻的成员之一——吕永平。

从迷你番薯到生姜 他为乡村产业插上科技“翅膀”

8月,走进金华市磐安县尖山镇金土地农业观光采摘园的生姜大棚,连片的姜苗已长至半人多高,浓绿的姜叶掩映着人的身影,余下一股淡淡的辛香味萦绕在鼻尖。

“今年生姜长得挺好的,过段时间看看产量怎么样,明年争取鼓励更多人加入,把种植面拓一拓。”抚摸着挺拔的根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所副研究员吕永平观察着生姜的长势,和一旁种植户聊起了之后的规划。

这是吕永平被派驻到磐安的第20年。2003年,浙江选派首批科技特派员到欠发达乡镇开展科技帮扶试点,正式拉开科技特派员制度浙江实践的序幕。“70后”的吕永平作为首批科技特派员中最年轻的成员之一,被派驻到了磐安县大盘镇。

当时,农民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中对新科技有强烈需求,而现实中却存在着科技成果难转化、难落地的情况。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仿佛一阵春风,在2003年那个春天,吹进了农民的心里。  

在大盘镇,经过一段时间调研,吕永平发现当地有悠久的番薯种植历史,但基本没有经济效益。入驻次年,他带着3000棵番薯种苗乘公交、坐长途、转中巴,一路辗转到大盘镇试种,在当地建立50亩的迷你小番薯示范基地,并将产品送回农科院销售,得到了广泛好评。后来,迷你小番薯成了当地农户增收的支柱性产业。

“做了一辈子农民,种了一辈子番薯,从来没有番薯能卖这么多钱的!吕老师,村里的人都太感谢您了!”番薯卖出来后,有位农户专程找到吕永平表达自己的感谢。直到现在,尽管已经转派到尖山镇,吕永平仍时常收到村民的来电,唠唠家常,聊聊地里情况。

回应村民的嘘寒问暖时,吕永平已经奔走在尖山镇的田地间。2017年被转派到尖山镇后,吕永平开展了山药、无花果等新优品种的引进,最近他又扎进了对生姜品种的研究与推广中。再过一两个月,大棚里的生姜就要成熟了,如何将生姜种植面积再推开去,是吕永平近期一直牵挂的事,“通过引进示范,已经有了200余亩生姜,下一步想让更多人参与。”

尖山镇位于磐安县东北部,平均海拔500多米,生态环境优美。彼时,生姜是磐安县共富农产品,但主要在新渥、冷水一带种植,在尖山这种高山台地较为少见。看到其独特地理优势和经济效益,吕永平决心将生姜产业引进来。为此,他引进了红爪姜、坡贡生姜等多个品种,对种苗进行提纯复壮,在当地开展生姜种植示范项目。

“种姜这么小,产量能高吗?”农户们的顾虑在丰收之际被打消。去年,经过吕永平改良的生姜种源亩产量最高达到了2000多公斤,比普通生姜产量提升30%左右。“赶上价格高峰,生姜丰产又丰收,农户们每挖一块姜田都会特地来电告诉我们情况,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共享着农户的欣喜,吕永平心里也舒了口气。看见了效果,不少村民加入到生姜种植中。“吕老师每做一个示范项目,每引进一个品种,和我交流最多的是,示范点一定要辐射出去,让更多农户受益。”磐安县金土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郑焕平说。

为入驻地乡镇带来产业发展机遇的同时,在吕永平眼里,科技特派员工作也让自己获益良多。“做技术研究如果没有实地调查,对地方农业需求了解是比较虚的,只有靠近土地,才能真正了解农民的需求。”吕永平说,这些实际遇上的生产技术难题,也指引着自己的研究方向。

“特派员出征那天,我怎么都没想过一干就是这么多年,期间再苦再累都不怕,唯一怕的是自己所做的工作辜负了当地政府和农户沉甸甸的期盼。”从最初101人到如今3.9万人次,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浙江实施20年,越来越多特派员走向浙江的山林田野。作为首批出征队伍成员之一,吕永平感概良多。“科技特派员的派期有期,但合作无期”,这是他常念叨的一句话,他说,浙江科技特派员是一支不怕困难的队伍,尽管专业和单位不一,但“派友”们总会在彼此有需要时有召必来。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及农户们长期合作中形成的家人般的温暖,成了他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和最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