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通过海洋生态修复 打造最美蓝色海湾[组图]
嵊泗:200万个浮球换装记
近年来,舟山嵊泗凸显“生态首位”理念,针对受损生态系统,对重点区域开展实施“蓝湾”整治修复项目。分步骤打好“全面清、规范养、依规管”的泡沫浮球整治组合拳,逐步修复养殖行为对海域及海岛生态环境的影响。
嵊泗县枸杞岛周围海面上,贻贝养殖用的浮球,绝大多数已换成蓝色或白色的塑料生态浮球,形成一道靓丽风景。
目前,已完成200多万个浮球替换,探索出一条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特色之路。
象山:岛礁修复美丽蝶变
经过生态修复后的花岙岛成了低调绝美的宝藏海岛。
修复海岸线,保护一座岛。从2016年至2020年,宁波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花岙岛生态岛礁建设工程,历时50个月、投入资金约1.76亿元,通过岛体整治修复,促进了海岛生态系统保护和宜居海岛建设,提升了典型岛礁生态环境监视监测能力,逐步实现“美丽海岛、生态岛礁、绿色海岸”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椒江:海洋垃圾变形记
位于台州椒江大桥公园的“海洋云仓”。
志愿者在台州海岸沿线收集塑料垃圾。
2019年,台州市椒江区创新实施“红色引领、蓝色循环”的多元共治体系,通过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联动,根据海洋垃圾产生和分布的特点,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和实体化收集网络,用大数据赋能形成了海洋垃圾的收集、运输、再生、国际高值利用的可循环价值链。
乐清:中国最北的红树林
红树林对乐清湾一带的海洋生态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包括防风固堤、改善海洋环境等。
温州乐清西门岛,工人正在种植红树林。
红树林对海洋生态修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0年前,红树林的最北生长区域在福建沿海一带。如今,在几代浙江人的共同努力下,红树林的种植区域不断向北推进。一片片红树林生长在温州乐清湾滩涂上,这里的红树林也成了学界公认的中国(成规模)最北红树林。
除了乐清,浙江红树林的种植多点开花、不断突破,红树林种植面积由原来最少时10多公顷增长到现在的300多公顷,同时海洋生物数量也明显增多。
洞头:破堤通海为鱼让道
2023年,从空中俯瞰灵霓大堤。
灵霓大堤破堤通海后,打通了鱼虾类洄游通道,恢复海域生态,滩涂海产品增产增收。
2020年底,温州市洞头区实施破堤通海工程,建成14年的灵霓大堤正式迎来坝头的拆除工程。
通过拆除247米长的灵霓大堤霓屿侧坝头,建设200多米宽的生态海沟,打通鱼虾类洄游通道,恢复海域生态。
破堤通海3年过去了,洞头的海域生态有了改善,不仅之前受到影响的紫菜产量有大幅度提升,滩涂的底栖生物也逐渐增多,洞头还实施了“十里湿地”“生态海堤”“退养还海”“渔港疏浚”“岸线修复”等项目,擦亮了洞头海岸带的生态底色。